加强管理 提高执行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周 明
执行力是一种工作能力,更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否有执行力取决于是否有责任心。所谓的执行力,既包含了完成任务的主观意愿,又包含了完成任务的工作能力和最终完成任务的圆满程度。一个人能否在岗位上获得成功,关键看他的执行力;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关键看团队的执行力。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把目标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全要凭借执行力。因此,执行力源于责任心,责任心决定执行力。
提高执行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孔子提出“言必信,行必果。”这个“行”指的就是执行的行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执行”思想。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大意是如果执行力不强,再正确的决策、再完善的制度、再中肯的意见,也达不到预期目的。
提高执行力始终是落实各项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最终要靠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来保证,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我们必须把提升执行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下决心、下力气抓好。
提高执行力是对党员、管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管理人员要在提高执行力中讲党性、树形象、做表率,带头执行,率先执行,在工作中切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提高执行力是做好工作最现实的需要。工作中遇到或者出现的问题,多数都出在制度不落实、工作要求不落实,至少是落实不到底,差最后几厘米。要防止问题再次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狠抓落实,要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层层严要求、层层讲规矩、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将执行力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
提高执行力是弥补制度缺陷最有效的途径。规章制度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规章制度难免会存在死角和盲区,而提升执行力是严格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弥补制度缺陷,规避工作失误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公司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总的来说在逐步提升,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执行。其主要表现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同志对三令五申的事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毫无戒惧之心。制度在一些部门、单位成为空喊的口号、挂在墙上的标语,个别管理人员对制度规定不落实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害了自己,而且给工作正常开展及整体形象带来不良影响。二是遇到问题找借口找理由。有些同志站位不高,理解不了公司要求和决策意图,强调各种困难、臆造多种问题,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得过且过,在执行决策中推诿扯皮,这是担当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对公司决策事项、安排的任务机械地执行,遇到困难和问题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推给领导,这是能力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对会议决策的事项、领导批示交办的工作阳奉阴违,一拖再拖,表里不一,当面说“好”背后“放炮”,受到问责后又找理由、摆困难、讲原因、推责任,这是品行层面的问题。
第二,乱执行。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利的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有人情、有好处,能办不能办的事都办; 没人情、没好处,该办的事也久拖不办,可能得罪人的事不解释不说明,不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直接推给领导,甚至在背后出馊主意。二是有些同志对公司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清楚,乱解释乱执行,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浪费时间和资源,做了很多无用功。
第三,软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是只管做了,不管做好,没有做到“根”上,是否真落实、真管用就不管了。有的同志明知自己存在不足, 却以各种理由不去学习充实,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花拳绣腿,应付交差。有的同志满足于开会部署、文件传达,程序走过了,不问结果和质量。二是浮于表面,不敢碰硬。有些同志想问题办事情带有惯性思维,工作浮在表面,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不愿深入实际,有畏难情绪,遇到棘手问题束手无策,不调研、不思考、不集思广益,不想办法解决,把难题交给领导,事情办成了办好了是他的功劳,事情办砸了“是领导说的,与我没关系”。
找准根源解决实际问题
出现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表面上是职工没有责任心,不敢担当,根子还在于世界观不正,私心杂念作怪,没有将履职尽责放在心上。解决世界观问题,就是解决要不要执行问题、愿不愿执行问题。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往往不一样,这不是思路问题,也不是决策问题,而是世界观问题。世界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就没有加强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第二,思想解放不够
执行力不强,很大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如果说过去的解放思想更多是“头脑风暴”,今天解放思想则要面对现实的利益博弈。一些部门缺乏沟通,不相互配合,遇到难事“踢”字当头,怕担风险,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安于现状、庸懒散软。
第三,能力素质不够高
执行者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最考验职工队伍勇气与智慧的是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有些工作进行不下去,没有应有的质量和效果,在于有些管理人员缺乏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缺乏认真思考和对公司决策的准确理解,在操作上没有路线图、时间表,使得很多规章制度、政策要求得不到实施,事情办得不到位。
第四,党员和管理人员示范不到位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领导,只有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领一级干,执行才能到位。当前,少数管理人员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愿较真碰硬,做“老好人”,遇到执行力问题起不到警示作用;个别同志习惯以“创造性执行”为借口,执行规章制度时断章取义、变通执行;有的同志别出心裁另搞一套,强调部门特殊、人员特别,绕开制度,拒不执行。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执行力,我们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职工队伍执行力。
有的放矢加强落实和执行
原因找到了,我们就要认真落实提高执行力的措施:
第一,提高执行力必须有机融合自觉力、思考力和落实力
1. 把好“总开关”,增强自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关乎思想源头,自觉力来源于“总开关”,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应付,效果肯定大不一样,关键要做到:一是强化忠诚理念。忠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优势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没有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只能成为空想。二是强化担当精神。这是增强自觉力的关键。当前,公司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党员管理人员要有干事创业非我莫属、开拓创新舍我其谁、攻坚克难用我必胜的豪迈情怀,敢于挑重担,自觉解难题。
2.学好辩证法,增强思考力。思考力也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越强,决策就越正确,对决策的理解越准确,执行就越到位。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为学”,学习的人不一定要当领导,但当领导的人一定要学习。党员和管理人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全面而不是片面、联系而不是孤立、动态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通过对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培养辩证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刻、全面、有远见。这样,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就强,执行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二要准确把握,有效执行。决策作出之后,对决策的把握尤为重要。党员和管理人员执行决策之前必须准确理解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完成目标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手段,动用哪些资源,怎样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等等,解放思想,用创造性思维执行决策。在工作中准确地把公司决策部署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落实方案与实施办法,使执行更加到位、成效更加显著,发挥执行力的最大活力和最大效益。
3. 造好“船”和“桥”,增强落实力。执行到位,方法和能力很重要。拿破仑说过“任何出色的战争都是讲究方法的战争”,方法对执行就好比过河的船和桥一样重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就必须要有船和桥,那么我们讲方法就是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要细化、量化目标任务。细化就是对达到目标的步骤、时限、方法、措施逐个罗列,把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变量”和“意外”等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来,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充分。量化就是把具体目标定量,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明确到每个人身上。目标越细化,执行越轻松,任务越量化,操作越容易。二要时时处处掌握主动。要经常对照自己的岗位找差距,对照工作的标准找不足,对照领导的期望找改进,对照出现的问题找方法,这样才能改变“事事被动”,做到“处处主动”。三要不找借口、不找理由。明确了工作任务之后,不要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做。越是讲条件、找理由,就会觉得事情越难办,能做好的也感觉做不好,能做成的也感觉做不成。四要埋头苦干与抬头巧干相结合。要改变用旧观念考虑问题、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只管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做法,多向领导学习、向先进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会借用他人的智慧,多想办法,抓住要点,善于借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少走弯路,打开局面。
第二,提高执行力必须营造执行的文化氛围
执行力的养成,除了制度的制订和监督考核之外,更多的是在职工队伍中培育执行文化,达成执行共识。
1. 结果第一。执行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结果才是硬道理,没有结果的执行,就是徒劳无功。古往今来,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有两个字:结果。看一个职工有没有执行力,就看结果如何。真正优秀的执行者,永远不会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的话语找借口,执行是否到位在于结果是否令人满意。
2.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最好的时机是“马上”,做出决策之后,不等不靠,立即行动,“今日事,今日毕”,杜绝拖延主义。
3. 做就做好。“做了”与“做好”有着本质区别。一个人是不是执行力强,关键看他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一个组织抓执行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它是不是把管理的重心放到“做好”两个字上。做好必须达到三个标准,即按时、按质、按量,三者缺一不可。按时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绝不拖延;按质就是要保证质量,不能偷工减料;按量就是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量,少一个都不行。
4. 干一件成一件。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学会弹钢琴,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工作任务项目化、责任制、路线图、时间表,构建环环相扣的落实链条,确保落实目标不走样,完成任务无折扣,一件一件抓落实。
5. 方方面面圆满。圆满是对一个优秀执行者的最高要求。不仅要做成一件事,还要把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处处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叫好。要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对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6. 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党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执行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经常反思是否还有工作需要开展,是否还有问题没有督察整改,只有“一日三省吾身”,才能“知不足而后进”。
第三,提高执行力必须发挥管理人员的标杆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执行力是检验党员和管理人员做人、做事的试金石,党员和管理人员带头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他们与一般职工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更多的机会干事,有更大、更好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干。党员和管理人员的标杆作用体现在:一是勇于争先。要在思想上争先,目标上争先,速度上争先,标准上争先,坚持“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人一步的思想观念,高人一筹的胆略气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敢于担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要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干事难免出错,在荣誉面前不争功、在失误面前不推过,是党员和管理人员应有的觉悟和境界。不能功劳都是自己的,失误都是别人的。只要我们一心为了工作和事业,即使一时遇到一些干扰和非议,最终也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口碑。
加强管理、提升执行力,是当前职工队伍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更是公司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项艰苦的基础工作。基础不牢,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创造新伟业的号角,公司将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立场,提高站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带领全体职工奋勇前进,不断夺取各项事业新的胜利,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